《商学院大百科》引领中国制造2025的运营领袖,你准备好了吗?

发布时间:2017-05-26  发布者:MBA中心

发布时间:2017年5月24日

发布媒体:商学院大百科

新闻链接:http://www.whichmba.net/business.do?actionId=BrowseArticle&channel=0&Id=1412

2016年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内外遭遇挑战的一年。海外,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,制造业回流;诸如印度和越南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制造业的谋划和布局。国内制造型企业也遇到了许多瓶颈:增长率变缓,劳动力成本上升,产品质量不够稳定……

挑战意味着变革。制造业作为全球各个经济体的必争之地,中国于2015年5月出台了“中国制造2025”,重点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。企业组织升级,产品模式创新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3D打印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,跨界融合、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,这些都离不开相匹配的人才去引领这场制造业升级。

人才的培养当然可以直接通过在工作中自行摸索,但缺乏系统性,也容易碰壁,效率不够高。如果可以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,将经验性的内容转化成系统性的理论,并对制造业领域的工程管理、运营管理等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和提升,那一定会更好。

在众多课程之中,上海交大安泰的CLGO项目(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,以下简称CLGO项目)是其中的翘楚。

CLGO项目是国内首个跨学科的全日制MBA学位项目,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授权,采用MIT久负盛名的“全球运营领袖”(LGO)项目的模式,与知名跨国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合作,培养既精通工程管理理论,又能够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全球运营精英。

1543820488504069079.png

原汁原味的MIT跨学科课程

这些年,在全球很多商学院中开始了工程学与管理学的跨界结合。在2016年第六届商学院全球院长论坛上,不少全球商学院院长都对交大安泰的CLGO项目赞赏有加。原因之一就是,它的跨界是真材实料、非常实在的,所有工程管理的课程,全部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、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教授们亲自上阵,而不仅仅是让管理学院的教授,在管理学科的基础上,结合一些工程管理方面的案例实践这么简单。

很多人不禁好奇,工程学院老师的课会不会内容深奥听不懂?为此,我们从机动学院副院长熊振华教授那儿了解到,他在CLGO项目讲授《制造流程与系统》课程,虽然课程的名称与他在工学院所教课程一致,但具体内容有差别。“工程学院的课程相对来说还是更专业一点。CLGO项目的课程深度虽不如工程学院的课程,但知识覆盖面更广。CLGO学生更多的是从管理的层面,从整个运营层面来看问题。”

说到CLGO项目课程的原汁原味性,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教材来自MIT LGO项目的原版教材上,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明教授还告诉我们,所有参与CLGO项目教学的师资,无论是管理学院的老师,还是工学院的老师,都必须经过MIT的培训,学习MIT的教学方式和理念,再结合中国制造业的情况,带来一场中西结合的饕餮盛宴。

现为联宝集团业务拓展部、事业部负责人赖宇同学(2011届)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赞赏有加。他表示,CLGO项目的课程学习不同于以前接受的传统教育,CLGO课程教授以点拨为主,每门课前学生都得先预习100页的英语原版教材,这样才能跟上课堂上教授对商业案例和各种工学方程式的讲解。虽然学习过程非常紧凑,内容也很有深度,但这的确给予了他知识储备和技能上迅速的提升。

产业与学界强强联合

在今天,产学互动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概念了,不少项目都在课程学习中穿插了诸如企业参访、项目实习,极力与产业界相结合。那CLGO项目的产学互动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?

首先,CLGO项目的产学合作更加落地,合作企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,贯穿整个培养过程。早在入学前的面试阶段,企业方就会参与,为挑选合适的人才出谋划策,同时也对潜在的学生有个初步认识,为将来的企业实习项目匹配人才做准备。

目前与CLGO项目合作的世界著名跨国制造运营型企业包括:苹果、戴尔、霍尼韦尔、强生、溢达集团等。其他诸如3M、菜鸟网络、Delphi、波音、思科、闪迪等,也都与CLGO项目建立了长久的合作企业关系。

其次,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企业咨询项目的情况,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。据董明教授介绍说,CLGO项目每年会举办两次企业委员会会议,如果企业发现学生培养在某些环节的缺失,便会向院方提出建议,学院会根据反馈,不断完善培养体系。

而在具体的实践环节,CLGO学生可以参与企业参访、“狮之队”“龙之队”项目和项目实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。学生每年组织多次国内和国际的合作企业参访活动,了解企业制造和运营的复杂度和广度,同时会接触到许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MIT的LGO校友。

“狮之队”是指CLGO项目学生与美国MIT本土的LGO(全球运营领袖)项目学生共同完成的咨询项目;“龙之队”则是中国的CLGO项目自己组队完成的咨询项目。据CLGO项目主任陈晓荣老师介绍,每届CLGO的学生大约在35人左右,却能接到20到30个“龙之队”项目,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

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,学生和合作企业通过之前的企业参访和咨询项目,双方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,每位学生会在一家实习企业里独立完成为期半年的实习任务。上海交大两大工程学院和交大安泰学院各派一名老师,与实习企业管理层的实习主管组成导师团,对学生进行学术和实践操作上的指导。表现优异的学生,还能在从CLGO项目毕业之后,被合作企业聘用,成为企业中高层骨干。

在与董院长和陈主任交谈的过程中,他们都谈到了这种产学全方位的合作带来的益处。一方面,企业的全情投入能够看出他们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,不仅仅是找一批学生来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,而是将整个过程视作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储备的一部分。据陈主任透露,很多实习企业都会为学生实习项目提供实习支持费,这在其他课程的企业实践中是很少见的。

另一方面,CLGO项目的企业实践可以说从进入课堂的第一天就开始了。学生边学习边产出,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,查漏补缺,提高自己。因此,虽然CLGO项目需要脱产学习,但这样的培养模式反而让学生和社会、和产业的联结更加紧密了。

一次投资多种未来

在制造业转型的大背景下,人才未来的走向更趋于多元化。在制造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不再拘泥于传统工业,将能够应用到更广泛的空间。

因此,CLGO项目的学生组成不仅仅局限在制造业领域的企业精英,创业者也会慕名前来。CLGO毕业校友叶健青在就读项目前,和朋友已经创办了一家公司,在公司各项业务开始起步之际,为了今后更大规模的发展,便来到交大安泰系统性地学习管理。

几年的校园时光让他收获了几位在创业路上同行的挚友,不仅如此,他还觉得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的思维模式。“过去,自己可能只会考虑技术领域的问题,或者说公司的直接利益,现在自己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站得更高一些,看到的东西更宽更广。”

“在设备管理、生产计划、生产调度中使用的APP等工具都需要工业级别的大数据的支撑;未来的工业制造不再是单单制造物理产品这么简单,它还需要提供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,给出相应的服务产品,创造更高更快的增值,”董明教授告诉我们。“结合这样的需求,这几年中,CLGO项目的课程在工业数字化、大数据和服务型制造方面做了不少补充。”

工业制造中涉及的都是大体量的数据和服务管理,如果你能在其中游刃有余,那一旦跳出工业制造圈,投身更生活化的产品服务和运营管理,一样可以做得很好。因此,CLGO项目近年来,也为物流管理、电商运营领域输出了大量人才。更有学生利用在CLGO项目中学到的运营管理知识,毕业后投身创业,同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。

主食沙拉“SALADBOX”创始人沈乔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,他放弃了耐克大中华区上海总部的高薪职位,创立了这家提倡健康环保轻食的沙拉餐饮店。在陈主任看来,这样一个壁垒不高的餐饮行业,要想和别人不一样,就是要靠快速的供应链。“你的食材是不是更新鲜?服务是不是更到位?运送是不是更快捷?在CLGO项目中学到的卓越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管理,可以让你在创业领域脱颖而出。”

培养运营领域的复合型领袖

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到底需要怎样的领袖呢?陈主任借鉴工业4.0的理念,总结下来就是:能够同时将“蛋黄”和“蛋白”的事情做好的复合型人才。

蛋黄:核心工业设备,用最好的设备体现企业的核心技术,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所在。

蛋白:给予客户的增值服务。在当今商业世界,光有一个好产品是不够的,如何为客户创造额外的价值,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,这在大制造领域同样重要。

而CLGO项目一直以来所做的就是培养这些能同时将“蛋黄”和“蛋白”都做好的复合型运营领袖,不仅懂工程管理的核心知识和技术,也能掌握商业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和模型,然后以制造业为中心,扩散到其他行业运营领域的方方面面。

赖宇同学对此深有体会,工程师出身的他过去熟悉的是纯工科的那套理论,也不清楚市场和运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CLGO项目的学习用他的话来说,便是在拥有一个商业头脑的基础上,教会他们如何从客户的角度出发,使产品和技术相互融合。“将技术应用化和商业化,”赖宇这样概括说。

这与陈主任的观点基本不谋而合:“没有商业头脑的制造型人才,放到现在是用处不大的。作为公司的管理层,需要思考的是应该设计出怎样的生产制造系统,如何配置资源,并找到大规模定制的方法,为客户增值。这是当下的运营领袖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。”